脂溢性皮炎亦称脂溢性湿疹,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其发病率为2%~5%,以青壮年和新生儿多见。
西医疗法
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未清楚,可能与皮脂溢出继发感染、遗传、免疫、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。
脂溢性皮炎有家族倾向,但遗传方式不明;也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,本病是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常见的皮肤损害之一。
内分泌紊乱如乳癌术后雌激素拮抗剂的治疗可诱发或加重本病。精神、饮食、B族维生素缺乏、嗜酒等因素可不同程度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。
诊断
1.症状病变往往局限或开始于头皮部,逐渐发展可向面部、耳部、腋部、胸部等处蔓延,以多皮脂、多汗部位易发病。
特征性皮损为初期毛囊性丘疹,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片,境界清楚,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,可见糜烂渗液呈湿疹样改变。皮损泛发者,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,显著脱屑呈剥脱性皮炎(脂溢性红皮症),伴不同程度的瘙痒,病程缓慢,反复发作。
头皮部皮损有干性型(鳞屑型)和湿性型(结痂型)之分。干性型皮损呈片状灰白色糠秕状脱屑,伴红色毛囊丘疹,头发干燥、稀疏或脱发,轻度瘙痒。湿性型皮损呈油腻性黄色痂皮,伴渗液、臭味。
颜面部病变常与痤疮伴发,眶上部、眉间红斑上有薄层鳞屑,伴瘙痒;耳后部糜烂、黄厚痂皮、皲裂;鼻唇沟、鼻翼处可见暗红色油腻性斑片。在男性唇部易发生毛囊炎。
躯干部皮损呈淡红色圆形或椭圆性斑片,边界清楚,在皱褶部位,皮损似体癣,易继发念珠菌感染。
2.诊断要点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,典型损害为带油腻性鳞屑的黄红色斑片,有不同程度瘙痒、慢性经过等可以诊断。
二、治疗
患者应避免精神刺激,保持消化道功能正常,有神经衰弱时给予及时治疗,限制脂肪、糖类,避免饮酒和食刺激性食物,多食新鲜蔬菜、水果。常用温热水和肥皂洗脸,去除油脂,勿用油包水型化妆品,应用水剂、粉剂和酊剂化妆品。
1.局部治疗主要减少皮脂、消炎、止痒。根据病变部位和皮损特点,用皮立净喷剂和乳膏
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洗剂或用含糖皮质激素的混合剂如复方咪康唑霜、复方益康唑霜等。对婴儿头皮痂较厚者可选用矿物油或植物油浸敷,去痂,防感染。
2.全身治疗可口服B族维生素和锌制剂如维生素B2、维生素B6、硫酸锌,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的帮助。
瘙痒剧烈可选用抗组胺药;
继发细菌感染可选用四环素或红霉素;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如酮康唑、伊曲康唑等;
炎症明显、皮损广泛时,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。
中医辨证治法
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部位,皮脂分泌过多,由于内外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红斑鳞屑炎症性皮肤病。继发湿疹样变化称为脂溢性湿疹。
本病多发于青壮年,其次为婴幼儿。常发生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。如头皮、颜面(尤以眉弓及鼻两旁多见)、外耳道、腋窝、上胸、背部、阴囊等处。常自头部开始,下行蔓延。
皮损主要表现为大片弥漫性损害,为略带的红斑或粉红斑,上覆油脂性鳞屑或少量痂皮,逐渐扩大,境界明显,大小不一,数目多少不定,有干性和湿性两种。
干性即鳞屑型,皮疹呈斑片状,基底微红,上有弥漫而均匀粉状的干燥性脱屑,在头皮可堆叠很厚,梳头或搔抓时有大量鳞屑脱落,往往毛发干枯,伴有脱发。
湿性即痂皮型,为红斑、糜烂、流滋,表面有油腻性鳞屑厚积,结成痂皮,搔抓破后发生糜烂渗液,常有臭味,严重者可并发脂溢性湿疹、红皮症等。
病程缓慢,易反复发作,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。
1.血热风燥型
主证:皮损色红、干燥起白屑,瘙痒较剧,舌质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弦数或弦滑。
治则:清热凉血,疏风润燥。
方药:凉血消风散加减。荆芥、知母、牛蒡子、麦冬、防风各10g,生石膏、生地黄、玄参、白芍、金银花各15g,蝉蜕6g,白茅根30g,甘草3g。
用法:水煎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2.湿热内盛型
主证:皮损潮红微肿,头面流滋,脂垢厚积,甚则渗液结痂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治则:清热利湿。
方药:茵陈蒿汤加减。山楂、苦参、茵陈、栀子、黄芩、白花蛇舌草、黄柏各10g,龙胆草6g,车前草15g,薏苡仁30g,甘草3g。
用法:水煎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3.血虚风燥型
主证:皮损色淡,肌肤干燥脱屑,瘙痒,头皮有糠秕状鳞屑,舌质淡,苔薄,脉弦细。
治则:养血、祛风、润燥。
方药:当归子饮加减。蒺藜、黄花、生地黄各15g,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荆芥、防风、何首乌、火麻仁、麦冬各10g,甘草3g。
用法:水煎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。
上一页:螨虫性皮炎的危害
下一页:宝宝得了脂溢性皮炎该怎么办
- 2023-03-08秋冬要预防脂溢性皮炎
- 2023-03-08激素依赖性皮炎
- 2023-03-08脂溢性皮炎的护理
- 2023-03-08激素依赖性皮炎与玫瑰糠疹的区别
- 2023-03-08神经性皮炎的病因有哪些
- 2023-03-08冬季谨防接触性皮炎